从全球视角来看,钢管的产能高度集中于亚洲,该地区贡献了约80%的全球钢管产量,而中国作为核心产区,其产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其中,焊接钢管作为钢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钢管总产量的67%。尽管我国焊接钢管产能长期以来在全球占了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忽视的比重,但从国内自身发展来看,近十年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自主调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焊接钢制管的产能产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在此三年间因统计口径不完善,缺乏准确的焊管产能数据,但考虑到经济快速地发展时期产能与产量的增减趋势通常相对同步,从而从产量变化观察产能走势仍具有参考价值。2016年是我国焊管产量与产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前,伴随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焊管产量持续稳步增长。2016年,得益于前期房地产销售的高增长(当年9、10月地产销售增速均超20%),地产投资明显回升,有效拉动了新开工项目,推动建筑用管需求,并使焊管产量在2016年达到近十年峰值7016.4万吨,产能利用率也维持在相比来说较高水平。
2017至2018年,随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深化,钢铁行业去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进入实质性阶段,焊管产能与产量经历快速去化。虽然2017年产能清除的目标为压减炼铁产能1714万吨、炼钢产能1986万吨,并未直接针对焊管品种,但影响依然显著:一方面,当时管厂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积极生产,导致行业面临产能产量过剩压力,当终端需求无法及时消化时,厂家被迫主动降低生产负荷;另一方面,作为焊管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的带钢,为清除过剩与落后产能的重点品种之一,其产量受到控制,供应收缩、资源趋紧,也在原料端制约了焊管的生产。而需求侧,房地产行业在中央“去库存”总方针及热点城市严控预售证价格的背景下,2017年初新开工指标承压,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行业进入深度调整,进一步加速焊管行业提质增效与去产能的进程。
因此,全国焊管产量在2016年见顶后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降至5317.1万吨,2018年进一步降至4837.2万吨,较2016年峰值下降31.1%,为近十年最低点。

随着落后产能的逐步出清,我国焊管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行业前五名企业(CR5)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2%。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型管厂为抢占市场占有率,持续进行跨区域产能布局。例如,正大制管集团于2019年投产山西基地,产能达200余万吨;友发集团于2021年投产江苏基地,产能高达300万吨。这种就近取材、缩减成本、全国布局的扩张策略,直接推动了2019-2022年全国焊管产能呈现阶梯式增长,由2019年的9980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11631万吨,四年间增幅达到16.5%。
然而,与产能的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全国焊管产量受宏观环境与下游需求波动制约,增幅极为有限。尤其是在2021年,当年焊管价格经历较动且处于历史相对高位的背景下抑制部分需求释放,加之下半年多家头部房地产企业相继暴雷,导致大量项目停工,建筑用管需求显著下滑。受此影响,2021年全国焊管产量降至5883.2万吨,同比反而下降了3.7%。虽然2022年产量有所回升至6296.4万吨,但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剪刀差持续扩大,导致全国焊管行业产能利用率承压。
不完全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焊管生产线条,其中华北地区(以河北、天津为核心)产线%。华北、华东两地产能合计约占全国总产能的75%。此外,西南地区凭借其基建发展的潜力,产线%,成为产能新的增长点。
2022年后,焊管行业在产能过剩、内需走弱,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以及企业主动调整经营策略的共同作用下,产量再次进入了下滑通道,行业开启了新一轮调整周期。

2023年后,受全球经济环境整体下行影响,市场需求同比明显收缩,焊管企业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导致利润空间严重压缩。在此经营压力下,企业新增产能步伐显著放缓,同时中型以下管厂因严重亏损而停产、退出的现象频发,致使2023年全国焊管产能较前期值小幅下滑0.45%。从结构上看,2023年新增产能大多分布在在螺旋管,其次为普通焊管;淘汰产能则多分布于华北地区的脚手架管,其次为螺旋管及钢塑管。
2024年,在长流程钢厂扩充产品线及焊管头部企业优化区域产能布局的推动下,全年新增焊管产能约300万吨。然而,受整体内需不足、房地产行业持续收缩影响,钢管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严峻,部分企业被迫退出或转型,尤其建筑用管品类产能减量显著,其中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普通脚手架及钢塑复合管等成为产能清退的重点品种。在整体退出产能大于新增产能的情况下,2024年我国焊管总产能约为11060万吨,同比减少4.5%。
经历过2024年的产能淘汰后,2025年全国焊管产能呈现底部回升态势。部分头部焊管生产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正加速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例如在西南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以贴近当地市场需求、缩短运输半径。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我国焊管生产线条,区域分布如下:华北地区约1748条,占比63.26%;华东地区约535条,占比19.36%;华南地区约264条,占比9.55%;西南地区约189条,占比6.84%;东北地区约104条,占比3.76%;西北地区约98条,占比3.55%;华中地区约95条,占比3.44%。预计2025年我国焊管产能约达到11266万吨,同比增长1.86%。
与产能窄幅波动不同,2023-2025年的全国焊管产量呈阶梯式下滑态势。这一趋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在国内经济提高速度放缓的宏观环境下,下游焊管实际用量明显萎缩,尽管结构性用管需求与出口表现强劲,对整体下滑形成一定缓冲,但焊管表观消费量仍持续走低,生产企业被动承压减产;另一方面,经历近年市场波动,焊管企业普遍调整经营策略,从以往依靠增产摊薄吨钢成本的做法,转向以产销平衡为核心,主动控制生产规模,以避免因产能过剩、库存高企导致的降价销售与利润压缩。尤其在2025年,企业对库存水平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一旦厂内成品库存触及预设警戒线,便迅速调整生产节奏以应对潜在风险。在被动减产与主动控产的双重作用下,2025年全国焊管产量预估为5089万吨,同比下降约8.72%,为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是近十年中的次低点。

总结:近十余年来,我国焊管产业先后经历了经济快速地增长带来的市场红利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产能清退期,以及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张期。当前,我们正处在以绿色、高水平发展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深度调整期。焊管产能的变迁轨迹,实际上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与钢铁产业政策演进的缩影。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预计将为钢管行业带来最直接、最明确的政策驱动。大规模地下管网新建与改造工程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的规划,不仅是市场的巨大机会,同时也将要求行业技术与品质衡量准则需全面跃升。在这一进程中,工业用管与建筑用管之间的利润差距预计将进一步拉大,产品结构与盈利能力将持续分化。在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与持续的内在升级共同作用下,我国焊管产能或将迈入一个结构优化、价值攀升的全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