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只可以买日本货,他们卖给欧美是一个价,卖给中国直接翻两倍,爱买不买的态度让人憋屈,而且就算掏了双倍价钱,还得等上小半年才能拿到货,这种被人拿捏的滋味,谁受得了?
可就是这么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卡了中国机器人产业整整30年的脖子,如今我们终于能扬眉吐气了。
RV减速器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但在机器人圈子里,它的地位相当高,没了它机器人就是个铁疙瘩,动都动不了。
这小零件看着不大,技术上的含金量却高得离谱,它得保证机器人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还得扛得住高强度工作,一用就是几万个小时不能出问题。
而且这东西贵得离谱,一台机器人身上少说也得装四到六个,算下来光这部分成本就占了总价的一半左右。
日本公司纳博特斯克在这样的领域那叫一个横,全球市场被它拿下了六成,在大型机器人领域更是达到了九成的垄断。
何况他们还双标,同样的东西,卖给中国的价格是给欧美企业的两倍,交货期也是区别对待,人家拿货可能一两个月,我们这边动不动就得等上半年。
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气,当时国内也不是没人想过自己搞,但这技术门槛实在太高了,最核心的摆线齿轮修形技术,人家捂得死死的,一点风都不透。
你就算把产品买回来拆开看,也只能看个表面,里面的门道根本摸不透,这种被动局面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国家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十多年前,RV减速器研发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工业大学的张跃明教授接下了这个重担,张教授心里清楚,这活儿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日本人搞了几十年才有今天的技术,咱们想追上,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转机出现在2015年,河北一家公司找上门来,愿意出钱出力一起搞研发,有了企业的支持,再加上大学的科研实力,双方开始了漫长的技术攻关。
这四年里,研发团队那是真拼,从最基础的数学模型开始,一点点推导,一遍遍试验,失败了重来,重来了再失败,这种循环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第一批国产RV减速器终于面世了,测试结果不光各项指标达到了日本产品的水平,有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
这消息一出,整个行业都炸锅了,这可是打破了日本30年的技术垄断,从此以后中国机器人企业再也用不着看人脸色了。
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国产减速器的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不到一成,飙升到2024年的近两成,与此同时,纳博特斯克的份额从过半跌到了四成左右。
2025年开年就又传来好消息,丰立智能宣布跟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达成合作,巨轮智能的新产品也完成了样机组装。
这场翻身仗打得漂亮,但战斗还远没结束,不过有了这个开头,相信后面的路会越走越顺,毕竟最难的那一步我们已迈出去了。
其实除了RV减速器被外国卡脖子,我们还有一项技术也被卡过脖子,这项技术就是无缝钢管。
这可不是根普通的管子,这是要用在核电站的管道、深海油井的输送管,或者战斗机发动机里的管路,这些都不能用有缝的。
这种管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体成型,没有一点焊接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能扛住超高的压力,还不怕腐蚀。
上世纪90年代,咱们国家正是大发展的时候,石油化学工业、核电军工,哪个行业不需要这种高端钢管,可这技术被美国和德国死死攥在手里,没技术我们就买吧,但还不是我们想买就能买的。
美国那边的态度直接就是不卖,核心技术设备更是门都没有,德国稍微“友好”一点,愿意卖设备给我们,但开出的条件那叫一个苛刻。
设备价格天价不说,关键是只卖使用权,就是机器放你那儿用,但维护、升级、修理,全得他们说了算。
而且就算我们花大价钱买了设备,人家还在上面装了各种限制,哪个参数不能动,哪个程序不能改,违反了直接锁机。
那时候进口无缝钢管的价格,一吨要2万美元,90年代的2万美元,可没办法,国家建设需要,再贵也得咬牙买。
这种被人掐着脖子的日子,一天也不能忍了,于是从90年代末开始,国家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无缝钢管技术。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我们连最基本的生产设备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核心技术了,专家团队只能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研究,一点一点摸索。
这一干就是十来年,2009年7月,北方重工终于造出了3.6万吨级垂直挤压机,当时美国最先进的设备是3.15万吨级,咱们一下子就超过了。
而且这台设备用了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工艺,设备有了,产品质量也完全达到国际标准,某些指标甚至更好,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咱们不光能造出无缝钢管,还能造出顶级的无缝钢管。
最解气的是,现在轮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抢生意了,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和不错的质量,中国的无缝钢管开始大量出口,那些曾经对咱们爱答不理的公司,现在也得正视中国这个竞争对手了。
从RV减速器到无缝钢管都说明技术封锁封得了一时,封不了一世,中国只要下定决心搞研发,再难的技术也能攻克。
以前我们是追赶者,人家有什么我们学什么,现在不一样了,在某些领域咱们开始领跑了,这代表的是一种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自主的大趋势。
RV减速器从天价到白菜价,无缝钢管从求着买到随便挑,这些不只是听着解气,更重要的是技术这东西,求人不如求己。
这两个翻身仗只是开始,虽然我们现在还有某些被卡脖子的地方,但有了这些成功经验,管它是芯片还是发动机,只要认准了就干,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破防!上海的哥吴淞口苦等两小时接一单仅赚48元,当场崩溃怒吼:“我就靠这个生活的!
37岁的于朦胧身亡:揭开了娱乐圈最残忍的线年,杨幂已是刘恺威高攀不起的存在
有网友贴出预制菜照片,西贝一门店厨师长:是西贝另外的品牌产品,品牌已经没了
锐评Model YL:日均订单破万的六座特斯拉比理想i8和乐道L90好?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