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装备,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这个行业见证并推动了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数据显示,2020年这个产业创造了169.5亿欧元的产值,市场消费规模达到186.1亿欧元,两项指标均位列世界首位。
然而,曾经被誉为该行业支柱的十八家重点企业,如今近乎“全军覆没”,大部分已经经历了重大变革。
那么这个行业究竟是什么?中国又为何会在这个曾经称之为“工业母机”的行业领域里,栽了跟头呢?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全国机床保有量只有9.5万台,这一个数字放在今天看来少得可怜。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机床行业开始了它的传奇故事。
1950年代,国家成立了18家国有重点机床企业,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十八罗汉。
195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卧式车床C620-1。为了突显这台机床的意义,央行直接把它印在了人民币上。
那张两元纸币上的车工形象,见证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时刻。紧接着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更是造出了亚洲第一台数控铣床X53K1。
要知道美国麻省理工1952年才搞出世界首台数字控制机床,中国只用了6年就追上了这个步伐。
六七十年代,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又搞技术封锁,中国机床人硬是靠着自己摸索,掌握了5大类26种高精密机床工艺。
这些机床撑起了航天、军工等关键行业的发展,没有它们,就没有后来的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机床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沈阳机床通过收购云南机床、昆明机床,再加上德国希斯公司,一跃成为行业巨头。2012年,沈阳机床销售额达到180亿元,登顶全球产值第一。
2009年的全球十大机床生产企业榜单上,德国占了5家,日本2家,中国也有2家入围,而美国只有1家。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机床三巨头之一。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这种第一更多是靠市场规模效应撑起来的,而不是技术实力。
当时很多企业忙着扩张产能、抢占市场,却忽视了最核心的研发技术。就像盖房子只顾着往上加楼层,却忘了打地基,这样的繁荣显然很难持续太久。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平衡一直是个大难题。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公司的案例很有代表性。这次收购本意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先进的技术,但实际执行中遇到了技术转移的限制。
核心软件和关键设备的生产仍需在德国完成,这也体现出国际技术合作中都会存在的技术壁垒问题。
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也呈现出类似特征,引进的数控系统设置了位置锁定功能,设备移动需要原厂技术上的支持才能解锁。
这种技术依赖关系在国际贸易中并不罕见,体现了技术输出方对核心技术的保护策略。
2024年的产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高端机床的数控系统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关键零部件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
格力电器进军机床领域的尝试表明,即便是实力丰沛雄厚的企业,在光栅尺、主轴轴承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方面仍面临挑战。这种状况导致国产机床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产业链价值分配不均衡。
企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发展的主要的因素,沈阳机床在鼎盛时期员工规模庞大,管理层级较多。
复杂的审批流程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决策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大连机床的经营状况同样需要我们来关注,2016年的财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营收与成本之间的差距极小,反映出盈利能力不够的问题。
部分管理层将注意力转向资本运作而非技术创新,这种经营思路的偏差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公司制作模式以零部件外购和组装为主,自主制造能力有待加强。
当技术基础薄弱遇上管理体制僵化,企业未来的发展面临双重挑战。2010年前后,国际机床行业慢慢的开始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而国内部分企业仍在追求产能扩张。
沈阳机床后来所背负的巨额债务,根本原因体现在了发展的策略与市场趋势之间的错位。这些经历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促使后来者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的平衡发展。
技术依赖和管理失控就像两个定时炸弹,最终引爆了债务危机。沈阳机床的债务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当时为了重组,他们向世界银行借了近两亿美元。
这笔钱是东拼西凑才还上的,足足用了近十年时间。可这只是个开始,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到2018年,沈阳机床的负债总金额已经高达202亿元。在2019年,受迫于债务压力不得已宣布破产重组,并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措施。
八九十年代,国外机床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策略很简单,打价格战。凭借成熟的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外国机床硬是抢走了国内50%的市场份额。
十八罗汉在这场竞争中节节败退,一家接一家倒下,最后只剩下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几家还屹立不倒。
2011年,市场风向变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家买机床主要看价格,现在开始看性能了。
进口的中高端机床成了香饽饽,国产机床因为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彻底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国内机床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凛冬。
更要命的是,国内机床行业的数控化程度只有40%左右。而当时欧美日本的机床企业,数控化率早就超过了70%。曾经风光无限的十八罗汉,到2019年几乎全军覆没。
就在国企十八罗汉多数企业纷纷倒下的时候,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却悄然崛起。2023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机床十强企业中,民企已经占据了7席。这个变化来得太突然,让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北京精雕就是这里面的一个代表,这家企业专注于高速高精雕铣机床,在手机制造领域打出了一片天。
苹果、华为的手机外壳加工,很多都用的是北京精雕的设备。他们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专注细分市场,把一个领域做到极致。
创世纪的故事更有意思,这家深圳企业原本是做手机壳的,后来发现机床才是关键,干脆自己研发生产。
2023年,创世纪的数字控制机床出货量达到1.52万台,营收超过35.29亿元。他们的3C钻攻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连富士康都是他们的大客户。
海天精工走的是另一条路,他们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市场,在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等领域持续投入研发。
2023年,海天精工的高端数控机床销量同比增长40%,毛利率达到2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些民企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机制灵活。决策不再需要层层审批,民企老板拍板就能干。其次是专注研发。
北京精雕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5%以上,再就是贴近市场。民企老板经常会亲自跑客户,了解需求,产品迭代速度快。
当然,民企也有自己的短板。规模普遍偏小,与那些国际巨头动辄上百亿美元的体量相比,差距明显。技术积累也不够深厚,在一些高端领域方面,还是得依赖进口。
但无论如何,民企的崛起给中国机床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证明了一件事,只要踏实做技术、贴近市场需求,中国企业一样能在机床领域站稳脚跟。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新兴领域,民企机床慢慢的开始崭露头角。政策层面也在发力,2023年,工信部发布了机床行业稳增长方案,重点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
多个省市设立了专项基金,扶持机床企业研发。虽然追赶的路还很长,但很明显,中国企业在已经在质量与速度方面双向加速发展。
中国机床行业的故事还在继续,从十八罗汉的全军覆没到民企的异军突起,这个行业正用以前者的经验教训,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不仅要大,更要强。如今中国制造已在国际市场打响名号,相信在未来,中国机床也终将在国际舞台上重现往日的辉煌。
信源:大众日报 中国机床时隔多年再次跻身全球TOP25,国产激光助推中国机床行业焕发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女大学生交1800元学驾照,称遭女教练吼要求全额退费,成都职能部门介入协调处理
19:35,CCTV5直播!中国男足vs东南亚鱼腩,保底赢5-0,剑指出线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锐龙7 9800X3D网游、酷睿Ultra 9 285K对比:Intel搭配顶级8400MHz内存依然差距巨大
Steam玩家最爱配置:RTX 4060重回第一、未见RX 9000系列
蚂蚁电竞推 AGK68 磁轴键盘:8K 回报率、L 型侧透键帽,1299 元